忠魂正氣 大義千載 顏真卿的家風故事
①
②
③
圖①:顏真卿《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文稿,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
圖②:顏真卿像。
圖③:顏真卿《顏氏家廟碑》拓片(局部)。(資料圖片)
顏真卿(709—784年)祖籍瑯琊(今山東臨沂),出生于京兆長安縣(今陜西西安),唐朝名臣,著名書法家,顏體書法的開山鼻祖。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經(jīng)典藝術(shù),數(shù)千年來影響到了全世界。無論專業(yè)書寫還是興趣愛好,練習顏書幾乎成為不二之選。顏真卿絕美書法造詣的背后,是其精神風骨。換句話說,顏真卿這個名字,絕不僅因書法造詣而令人敬仰,更因其偉岸人格而璀璨輝煌。
顏氏門風,素來以忠義為本
顏真卿出身的瑯琊顏氏名臣輩出,是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很有影響的名門之一。顏氏家族教育中一直重視忠義的觀念。顏真卿的先祖顏含在回答友人所問江左群士優(yōu)劣時,說道:“周伯仁之正,鄧伯道之清,卞望之之節(jié),余則吾不知也。”
周伯仁、鄧伯道和卞望之都是東晉時期的忠直大臣,歷代受到人們的敬仰、尊崇。周伯仁曾領(lǐng)兵抵擋作亂的王敦,失敗后被押送經(jīng)過太廟時怒斥王敦,兵士用戟刺傷周伯仁之口,血流至腳,但他面不改色、舉止從容,觀者為之流淚,最后被殺害于建康城南門外。周伯仁死后王敦派人抄家,發(fā)現(xiàn)其家無余財,朝臣們對其清廉嘆服不已。鄧伯道為官清廉,行政清明,深得民心,被譽為“中興良守”。卞望之父子三人胸懷報國之心,在戰(zhàn)場上身先士卒,英勇殺敵最后全部壯烈殉國,演繹了一部家族忠烈史。顏含對他們的推重,融入了家族教育之中。尤其是周伯仁、卞望之均死于王事的壯烈之風,若干年后,在顏真卿的身上得到了悲壯再現(xiàn)。
南齊末年,顏真卿七世祖顏見遠仕齊和帝,梁武帝代齊后,顏見遠絕食。梁武帝聽說后說道:“我自應(yīng)天從人,何預天下士大夫事?而顏見遠乃至于此也。”世人聞知,嘉其忠烈。顏見遠之孫顏之儀仕北周,隋文帝欲代周,顏之儀斥責朝臣:“公等備受朝恩,當思精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儀有死而已,不能污罔先帝。”隋文帝欲殺之而后止。多年后,隋文帝贊揚顏之儀:“見危授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古人所難,何以加卿!”可見,顏氏家族的忠義精神十分突出。
顏氏家族在中國家風文化歷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顏之儀的兄長顏之推作《顏氏家訓》,對后世影響很大,忠義是其中的重要精神之一。“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自亂離已來,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顏之推認為人應(yīng)當愛惜生命,不可無端涉險、縱欲傷身,但面對忠孝仁義之大節(jié)關(guān)頭,卻不可茍且惜身。更是指出往昔一些所謂名士臨大節(jié)而茍且求生,終究難得善終,徒取其辱而已。這些理念都對顏氏后人有著深刻影響,忠義逐漸成為顏氏家族的顯著門風。
忠臣義士,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
安史之亂爆發(fā)前,顏真卿在平原太守任上,為預防安祿山叛亂他提前采取了許多備戰(zhàn)措施,而河北諸郡長官無一慮及此事。安史之亂爆發(fā)后,諸郡望風瓦解,紛紛淪陷?!杜f唐書·顏真卿傳》記載:“玄宗初聞祿山之變,嘆曰:河北二十四郡,豈無一忠臣乎?”此時,獨顏真卿率先在平原起兵,并設(shè)計殺安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此后,河北諸郡紛紛響應(yīng),打亂了叛軍的進攻節(jié)奏。唐玄宗大喜,“顧左右曰:朕不知顏真卿形狀何如,所為得如此!”
同在安史之亂中,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任常山太守,與其子顏季明守常山郡。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叛軍圍攻常山。顏杲卿曾是安祿山的部下,但叛軍抓到顏季明,借此逼迫顏杲卿投降,顏杲卿不肯屈服,還大罵安祿山,于是顏季明被叛軍斬首。不久常山城為史思明所破,顏杲卿被押到洛陽,見到安祿山,顏杲卿瞋目怒罵安祿山,被割去舌頭后處死。乾元元年(758年),顏杲卿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節(jié)。他忠節(jié)不屈的精神廣為后世稱頌,文天祥《正氣歌》便有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兩年后,顏真卿派人尋找兄長和侄子的遺骸,最終只尋得顏季明的頭骨和顏杲卿的部分尸骨。是時,他寫下了書法史上著名的《祭侄文稿》一文。揮筆起草之際,哀思不已,悲憤交加,情難自禁,頓挫起伏,一隨感情波動而自然揮灑,動人心弦,成行草精品。元代鮮于樞稱其為“天下行書第二”。南宋末陳深說:“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于字畫無意于工,而反極其工邪!”清王澍評曰:“魯公痛其忠義身殘,哀思勃發(fā),故縈紆郁怒,和血迸淚,不自意其筆之所至,而頓挫縱橫,一瀉千里,遂成千古絕調(diào)。”《祭侄文稿》這一書法藝術(shù)史上的“絕調(diào)”也恰是顏家兄弟忠義精神之絕唱。
安史之亂平定后,顏真卿出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德宗時藩鎮(zhèn)割據(jù),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起兵造反。宰相盧杞一向排斥顏真卿,借口顏真卿德高望重,慫恿德宗派其前去宣撫平叛。朝堂上下都認為顏真卿此去兇多吉少,紛紛勸阻其切莫以身犯險。顏真卿明知此去兇險卻不退避,凜然道:“君命也,焉避之!”不及與家人辭行便飛奔敵營。李逼顏叛唐,顏真卿怒斥:“汝知有罵安祿山而死者顏杲卿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節(jié)而死耳,豈受汝輩誘脅乎!”這段話放到整個中國歷史上也難掩光輝,充盈著正氣,更有一股傲氣,是對兄長的敬意,是對勸降者的蔑視,是不避生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行其道而死生勿替”。
李希烈又在顏真卿的住處挖了一個坑,欲坑殺之,顏真卿坦然道:何必多事,只要一劍便可。任憑叛軍威逼利誘,軟硬兼施,顏真卿從始至終均是一身傲骨,毫不妥協(xié),終被李希烈縊殺于蔡州,時年七十六歲。
聽聞此事,捍衛(wèi)江漢的曹王李皋和三軍將士嚎啕痛哭。李皋在給朝廷的上疏中說,世風日趨澆薄,世人茍且偷生,道德淪喪,顏真卿其事,可近載于青史,遠承前賢風范。顏真卿的忠義之風如日月麗天,洞燭幽明,其忠烈光輝,足以照耀世人,去除邪惡,澄清心靈。李希烈死后,顏真卿尸骨得以送回京師,歸葬祖塋。唐德宗令廢朝五日,舉國悼念顏真卿,朝廷評價其:“才優(yōu)匡國,忠至滅身,器質(zhì)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立朝剛正,非公言不出于口
顏真卿的“公”首先在于他不以個人利弊左右政事。御史中丞宋渾因私怨被吉溫等人誣告,身為殿中侍御史的顏真卿本可全身遠禍,但他當面責問吉溫:“奈何以一時之忿,而欲危宋璟裔乎!”可見其不以個人恩怨介入政事的原則。平原抗敵時,顏真卿為了團結(jié),曾將堂邑大捷之功讓給賀蘭進明。時人、后人對此多有議論,因為顏真卿的謙讓給了賀蘭進明上奏表功時任意增減事實的可乘之機。但大家都肯定顏真卿的人品和公心。明代呂純?nèi)缯f:“公惟國事之濟而已,固不知有進明也。”在平原時,顏真卿為爭取平盧鎮(zhèn)將士協(xié)同抗敵,不聽部下勸阻,將兒子顏頗送去為人質(zhì),同樣能看出其顧全大局的無私品質(zhì)。
顏真卿的“公”還在于當諫之事絕不因個人安危而畏懼退卻。廣為流傳的《論百官論事疏》就是一個例子。時任宰相元載因私心請求代宗“百官凡欲論事,皆先白長官,長官白宰相,然后上聞”。顏真卿上疏指出元載之意是斷絕言路,“如今日之事,曠古未有,雖李林甫、楊國忠猶不敢公然如此。今陛下不早覺悟,漸成孤立,后縱悔之無及矣!”并明言,“臣實知忤大臣者,罪在不測,不忍孤負陛下,無任懇迫之至。”明知觸怒權(quán)臣勢必得罪,仍不顧安危,依道而行。由于這次進言,顏真卿被貶遠方。事后,他在《守政帖》中道出心聲:“政可守,不可不守。吾去歲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茍時,為千古罪人也。雖貶居遠方,終身不恥。”在顏真卿看來,持道而言事獲罪是一時之事,逆道而茍且是千古罪人。
顏真卿歷仕四朝,前后觸怒權(quán)奸數(shù)輩,屢遭貶謫,始終不改持道言事之準則。宋代曾鞏曾對此評價,從顏真卿平原起兵到去世,三十年間,“天下日入于弊,大盜繼起,天子輒出避之”,當時很多人選擇了明哲保身,“能居其間,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蓋未有也”。而顏真卿“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則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在曾鞏看來,真正做到百折不撓、九死未悔的只有顏真卿一人,“終始不以死生禍福為秋毫顧慮,非篤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觀公之大也”。能夠數(shù)十年經(jīng)歷往復顛撲而志氣不改,在曾鞏看來顏真卿的風骨難能可貴——“非篤于道者不能如此”。
拙于生事,始終以廉儉居官
顏真卿為官不貪財,居家儉約,這從他的兩篇書帖中可看出。著名的《祈米帖》中他說自己“拙于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shù)月,今又罄竭,只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仍恕干煩也。”從中可見其家庭日常生活之窘迫。此帖約作于代宗朝顏真卿任刑部尚書時,當時的俸祿制度是外官厚京官薄,“京官不能自給,常從外官乞貸”。但京官政治地位高于外官,顏真卿所掌刑部位置重要,若有意于錢財必然不需費心而賄賂盈門。但顏家舉家食粥數(shù)月,不得已才向友人求助。
顏真卿自言“拙于生事”,說明他不求非分之財,清廉律己?!杜c蔡明遠帖》中說:“一昨緣受替歸北,中止金陵,闔門百口,幾至糊口。”此帖作于肅宗朝顏真卿被罷免浙江西道節(jié)度使后。節(jié)度使執(zhí)掌地方軍政大權(quán),所轄又是江南富庶之區(qū),在任時若稍留心家事,不會陷入此等窘境。說明顏真卿的確“拙于生事”,在家庭物質(zhì)生活方面從未費心“經(jīng)營”。
“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不止是顏真卿,歷史上充滿人格魅力的名臣士大夫,大多強調(diào)儉樸一事??梢?ldquo;廉儉”二字不僅是為官道德層面的要求,更在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人格的完善、智慧的增進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蘇軾說:“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也。”了解顏真卿之生平再觀顏體,別見一番廣闊天地。顏體一改唐初書法勁瘦內(nèi)斂為主的特點,結(jié)構(gòu)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充盈著莊嚴正氣和充沛元氣。“縱橫有象,低昂有態(tài)”,猶如巍巍松柏,屹立不倒,“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顏真卿以其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人格激揚中晚唐衰頹世風,成為中國歷史上“人藝和諧統(tǒng)一的典范”。三百多年后,歐陽修在《新唐書》中動情感慨:“嗚呼,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即使時光過去千百年,顏真卿的忠魂正氣,仍如嚴霜般令人敬畏,又如朗朗烈日長久光照人間。
關(guān)鍵詞:
下一條
相關(guān)內(nèi)容
2025-04-18
2025-04-16
2025-04-16
2025-04-14
2025-04-14